賦能高質量發展,看“塞外番茄第一鎮”的智慧農業
年產番茄10萬噸,實現產值5億元,從業農戶戶均純收入達1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6萬元……這里就是“塞外番茄第一鎮”——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大城子鎮。7月18日,“新生活 新業態 新面貌”主題集中采訪團走進大城子鎮,感受這里智慧農業的魅力,看現代科技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大城子鎮現有設施農業3.6萬畝,全鎮建有日光溫室5000余棟,從業農戶3500余戶,年產番茄10萬噸,實現產值5億元,產品遠銷京津翼、東三省、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大中城市。”大城子鎮黨委副書記李曉平介紹道,大城子鎮設施農業于2000年開始發展,但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土壤板結化鹽堿化、土傳病蟲害、水資源緊缺等問題逐漸凸顯。為解決這些難題,2020 年大城子鎮引入智慧農業示范園區,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條深度融合,走在了全國現代設施農業技術的前沿。
大城子鎮智慧農業示范園區項目由江蘇南京豐碼科技有限公司承建運營。項目一期工程投入扶貧資金1352萬元,建成智能化日光溫室12棟、大跨度無后墻生態溫室2棟、連棟塑料大棚4棟以及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中心等配套廠房。二期工程投入資金3500萬元,新建生產溫室54座,生產總面積5.3萬平方米(約80畝)。
“智慧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打破了設施番茄產業受土地、水肥、勞動力限制的瓶頸。”李曉平進一步給記者“科普”:椰殼為基質的無土栽培減少了土傳病蟲害,同時不破壞土壤耕作層;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實現了節水精準滴灌、減肥控藥目標;遍布棚室的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控作物生長數據,實現生產決策智能化;熊峰授粉、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推動棚室番茄向綠色種植、有機蔬菜方向轉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