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情監測系統
蟲情監測系統是一套整合了誘捕設備、數據傳輸、AI分析和云端管理的智能化體系,能實現害蟲誘捕、處理、識別、數據上傳及趨勢預測的全流程自動化,廣泛應用于農、林、園林等多個領域。它通常由前端監測設備、數據傳輸模塊和后端云平臺三部分組成,以下是詳細介紹:

1. 前端監測設備
這是系統的“感知終端”,負責誘捕和初步處理害蟲,不同設備適配不同害蟲類型,針對性極強。比如通用型的托普云農TPCB-II-C 7.0plus,靠黑光燈誘捕趨光性害蟲,還能通過振動機構讓蟲體平鋪拍照;小蟲體專用的TPCB-FSCB系列,帶濾網過濾大蟲,用活體負壓捕捉技術保證稻飛虱、葉蟬等小蟲的完整性;還有高空測報燈,部署高度達10 - 50米,專門監測稻縱卷葉螟等遷飛性害蟲,監測范圍可達5平方公里。另外,色誘型設備會搭配特定RGB值的色板,精準誘捕蚜蟲、薊馬等趨色性害蟲。
2. 數據傳輸模塊
承擔“數據橋梁”的作用,將前端設備采集的蟲體照片等數據快速傳至云端。主流傳輸方式包括4G、5G無線網絡,也支持有線光纖、RJ45等連接,部分小蟲體測報系統還適配LoRa傳輸。像托普云農的智能設備數據上傳速度不低于1M/s,能保證蟲情數據實時同步,同時可遠程控制設備的誘蟲燈開關、加熱管通斷等,實現無人值守下的靈活調控。
3. 后端云平臺
作為系統的“大腦”,負責數據的深度處理和管理。平臺搭載AI識別算法,比如優化后的YOLOv5s模型,可自動識別害蟲種類并計數,對水稻主要害蟲的識別準確率最高能超90%,滄州市智慧農業項目中設備對靶標害蟲的識別準確率更是達96%。此外,平臺還有多種實用功能:通過GIS可視化生成蟲情熱力圖;用LSTM模型分析蟲害發展趨勢并發布預警;支持區域蟲情統計、年際數據對比,用戶還能通過電腦或手機端查看數據報表、遠程調整設備參數。
該系統的應用價值顯著,既能減少人工監測的成本和誤差,又能通過精準預警讓農戶及時防治蟲害,像丹徒生態茶園引進后減少了30%的農藥使用量,綏德縣靠該系統構建的預警體系更是減少了約1200萬元的產量損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