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在萬畝良田上,建一座數字糧倉
在豫北平原,一片5.6萬畝的麥田正悄然改變著中國農業的未來。
這里是安陽縣瓦店鄉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已獲批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區”。
曾經,這片土地因洪水而滿目瘡痍;如今,它卻成為全國矚目的“國家樣板”。
在這場災后重建中,云飛科技作為示范區的科技支撐單位,為農田注入了數字化、智能化的力量。
本期案例,我們走進河南安陽廣潤坡,看這片土地如何借助科技的“智慧大腦”,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地。
用戶證言
高標準農田有一個病蟲害監測系統,它可以提前預警病蟲害的發生趨勢。
通過這個系統我們就可以得到信息,這樣就可以提前施藥、提前預防。
安陽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在萬畝良田上,建一座數字糧倉
在豫北平原,一片5.6萬畝的麥田正悄然改變著中國農業的未來。
這里是安陽縣瓦店鄉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已獲批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化示范區”。
曾經,這片土地因洪水而滿目瘡痍;如今,它卻成為全國矚目的“國家樣板”。

在這場災后重建中,云飛科技作為示范區的科技支撐單位,為農田注入了數字化、智能化的力量。
本期《田野上的云飛》,我們走進河南安陽廣潤坡,看這片土地如何借助科技的“智慧大腦”,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地。
01 一片田野的重生
廣潤坡區域地勢平坦,耕地集中,是豫北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2021年夏季,河南遭遇特大暴雨,廣潤坡區域的農田設施遭受重創。
在這樣的背景下,安陽縣瓦店鄉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應運而生。這一次的重建,是一次主動求變的契機。它不僅讓田野重新煥發生機,更通過引入科技手段,讓這片豫北糧倉變得更“聰明”。
02 廣潤坡的新樣子
走進今天的廣潤坡,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灌排自如,方方正正的高標準農田在陽光下延展開來。道路筆直,機耕順暢,溝渠縱橫,水系通達。
除了基礎設施的煥新,如今的田野還多了一雙雙“智慧的眼睛”:
監測桿上的傳感器實時感知環境變化,田間的孢子捕捉儀與測報燈精準捕捉病蟲動態,地頭的殺蟲燈自動誘控害蟲,監測站內的大屏幕實時展示農情數據,遍布田間的監控攝像頭則全天候守護農田。
這些智能化新成員,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的面貌,成為田間地頭的新質生產力。
這里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高標準農田,更是“升級版”的示范田。它既有堅實的基礎設施,又有數字化、智能化的系統支撐,讓農業生產從“靠經驗”邁向“靠數據”。
03 科技的田野答卷
廣潤坡智慧化建設的背后,是云飛科技的全面支撐。作為該項目的科技支撐單位,云飛科技在示范區打造了:
1個數字化管理平臺 + 3個農田科技監測站 + N個田間監測及防控點
通過線上線下貫通和軟硬件協同,實現了對農田環境的實時感知、精準防控與科學決策,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三大監測站:農業的“千里眼”
云飛科技建設了農業環境監測站、農業植保監測站和環境災害預警站,形成了對農業環境、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立體化監測。三大站點協同運行,為管理者提供了全局性、前瞻性的農情數據。

田間監測與防控點:農田的“守護者”
在農田中,土壤墑情監測站、苗情長勢攝像頭、太陽能殺蟲燈等一系列智能設備如“哨兵”般星羅棋布。它們實時記錄土壤濕度、作物生長,并通過綠色防控手段高效滅殺害蟲,既守護了農田生態安全,也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

高標準農田管理平臺:農業的“智慧大腦”
所有的監測數據、田間信息、設備狀態,最終匯聚到云飛科技建設的高標準農田管理平臺。
平臺不僅能直觀展示各類數據,還能基于模型進行趨勢研判,形成科學的種植、灌溉、施肥、防控決策。農技人員和管理者不必再憑經驗做判斷,只需看一眼大屏,就能知道哪塊田需要澆水、施肥或防治。
從硬件到軟件,從感知到決策,云飛科技讓廣潤坡的田野真正實現了“看得見、管得住、用得好”。

04 田野上發生的變化
在廣潤坡,農事的方式正在發生悄然變化。
過去,農戶要一遍遍下田,靠經驗判斷病蟲害、土壤墑情。如今,農民只需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地塊的實時數據。
“高標準農田有一個病蟲害監測系統,它可以提前預警病蟲害的發生趨勢,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前施藥、提前預防。”—— 一位種糧大戶笑著說
對于政府管理部門而言,云飛科技建設的平臺提供了宏觀視角。通過“云端看田”,管理者能夠全面掌握5.6萬畝農田的生產狀態,從水肥到病蟲害,一目了然。
智慧田野,正在從理念變為現實。
05 從廣潤坡走向全國
廣潤坡示范區自建成以來,吸引了央視、新華社、河南衛視等多家主流媒體的報道,也迎來了來自國家、省、市多級領導的考察調研。
它不僅成為安陽的一張農業新名片,更被譽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的標桿案例。其經驗與做法,為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廣潤坡樣板”。

“廣潤坡經驗”,正從中原大地走向更廣闊的田野。
06 一片田野的啟示
廣潤坡示范區的建設,改變了農民的耕作方式,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效能,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條未來農業的發展道路。
田野有了傳感器的“觸覺”、平臺的“智慧”、數據的“眼睛”,農業不再是單純的勞作,而是一門可以被精準感知、科學管理的系統工程。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實踐。
通過科技賦能,高標準農田不僅成為穩產增產的堅實保障,更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支點。
廣潤坡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高標準,不止于田成方、渠相連,更在于讓土地與科技深度融合。
相關解決方案
高標準農田信息化工程
點擊立即指派
專業的顧問為您答疑解惑